舰队前排的编排直接决定了战斗初期的生存能力和火力压制效果。前排舰船通常需要具备高护甲、高结构值以及可靠的防御系统,例如附加护甲强化、龙骨结构增强等强化项,这些属性能够有效吸收敌方首轮火力。舰船定位由蓝图系统固定,无法手动调整位置,因此选择天生定位为前排的舰船是基础策略,常见的包括乌拉诺斯之矛重型战巡等重型单位。需舰船在战斗中会严格按照前中后排顺序承受攻击,前排一旦溃败将导致中后排直接暴露在火力下。
前排舰船的武器系统改装需优先考虑生存向配置,例如焊接工艺强化II或航空装甲强化等模块。技术值分配应集中在前排防御属性上,满级效果与资源消耗需平衡规划,避免过度消耗技术值导致其他系统发育不良。舰队指挥值限制决定了前排数量,300-400指挥值的标准舰队中,建议配置30%-40%的前排单位以维持战线稳定。部分特殊舰船如雷里亚特隐身型虽非传统前排,但凭借隐身机制可承担伪前排职能,这种非常规搭配需要精确计算仇恨机制。
敌方的攻击逻辑会优先锁定前排目标,因此前排编组必须考虑敌方主力武器的穿透类型。若敌方以能量武器为主,需优先配备能量抗性模块;面对实弹武器则需强化物理护甲。舰船个性化定制中的5-7个配件系统应围绕核心防御属性展开,例如谷神星级驱逐舰可改装为防空特化前排,新康斯坦丁大帝级战巡则适合作为反舰火力支点。技术蓝图完全强化后的预览功能有助于提前评估前排舰船的最终战力。
实战中前排舰队需配合中后排输出节奏,过快溃败或过度保守都会影响战术执行。通过增援指令可以快速补充前排战损,但需注意增援后舰队会转为普通航行模式。封锁指令能让前排舰队持续吸引野怪仇恨,成为自动刷经验的战术支点。当面对高级野怪时,可采用垃圾船诱饵战术分离敌方编队,为主力前排创造单挑环境。这些技巧都需要建立在对舰船定位和仇恨机制的深刻理解上。
后期发展中,前排舰船的培养方向会显著影响同盟战术选择。采矿平台提供的10%-30%采集加成虽与战斗无关,但能为前排舰船维护提供资源保障。建议与3-5名玩家共享矿区,既保证资源供给又能组建联合防御体系。战后维修只能在基地船坞进行,预制模块携带策略并不生效,这要求前排编组必须考虑持续作战能力。任何战术调整都应建立在资源采集与战斗消耗的平衡基础上。